
站务人员
寻亲专文推荐
海峡两岸一家亲,血脉同宗源流长
作者: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论文集-谱牒探讨 吴乔生 发布时间:2015-04-05 15:25:27 浏览次数:16062
海峡两岸一家亲,血脉同宗源流长——从族谱研究看泉台血缘关系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与海峡对岸的台湾仅一水之隔,泉州人很早就跨越海峡往宝岛台湾开拓经营,生根落户。泉州成为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时至今日,人们还可以从泉州各姓氏谱牒记载的宗族传衍,迁移活动等资料中,发现许多泉人迁台生动感人的记载,足以说明两岸同胞骨肉相近,血缘相亲,同根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泉台血缘关系非常密切,这是自古至今数百年来形成的事实,这种绵远悠长的血缘亲缘关系是任何人也无法割断的。我们要深入探讨和宣传海峡两岸的五缘文化,充分揭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一统,同宗同源,唇齿相依,隶属与共的关系,进而大力为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加快两岸交流合作,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泉州乃至福建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据统计,在2300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约900万人祖籍在泉州,约86.4%的人口祖籍在福建。泉州到台湾只有
一、海峡再深也深不过两岸的血缘深
由于地缘近的关系,闽人之往台,当较他省为早,而泉人又当较他地为更早。谱牒记载说明了这点。据《德化星坊南市苏氏族谱》七世祖苏钦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撰的序文云:“(苏氏一族)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泉州、晋江、同安、南安塔口、永春、龙溪、台湾(宋时乃称琉求),散居各处”。宋代,泉州人就开始移居台湾。迨至元代,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晋江县,泉人移台更多了。据《永春岵山陈氏族谱》、《南安丰州陈氏族谱》等记载,均有发现元代族人迁台的记录。到明代时,据《安平颜氏族谱》记载:晋江安海人颜龙源,生嘉靖甲午年(1534)。迁台,葬于台湾。在安平有妻室郑氏和一个儿子。据《惠安东园庄氏族谱》记载,惠安东园人庄诗,生嘉靖壬寅年(1542),因“少遭兵变,与兄赴台谋生”。据《灵水吴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族人吴鉴,吴镒住台。明末时,是泉州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高潮,此时为郑芝龙据台时期,时值福建饥荒,招集了沿海灾区数万人移台开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向台湾移民,郑芝龙在开发台湾的贡献是功不可灭的。第二次移民台湾高潮是郑成功挥师东渡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之时,也是开发宝岛台湾的大好时期,这时台湾人口激增。第三次移民台湾高潮是在1683年郑氏政权结束之后,台湾由清政府统一后进一步开发台湾。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高潮,在康、雍年间,初起浪头,至乾、嘉年间则达到了高峰。一场由南至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在台湾全面地展开。据《台湾通史》估计,到嘉庆十六年(1811),全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超过二百万人。查阅族谱列举数例为证: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晋江新市乡,于明末清初迁台者六人,有二人携眷。《玉山村氏宗谱》记,晋江石壁乡玉山林氏,于康熙初十一世四人往台,家眷均留大陆;至十三世(雍正乾隆年间)族人迁台始有携眷同往或在台建立家庭。《浔海粘氏秉珂公派私谱》记,晋江衙口乡粘厝埔粘氏,于乾嘉年间往台的粘粤、粘思兄弟成为台湾粘姓的开基祖。《安溪参内二房黄氏族谱》记,安溪参内黄宝于道光年间到台北淡水山区定居,成为该地黄氏之开基祖。又记,从康熙至嘉庆的一百五十八年间,黄氏族人至少已有三四百人迁居台湾的上、下谈水等地。《蓬岛郭氏家谱》记,南安蓬岛郭姓移居台湾的家庭中,从十九世至二十三世,(约在18至19世纪的一百多年中),共有19人在台湾进学为秀才。直至清末及民国,泉州人去台湾工作谋生,仍然不计其数。仅举一例,清末著名状元晋江人吴鲁的儿子吴钟善(光绪癸卯经济特科,廷试二等),曾应林姓之聘,渡台课授经文,并在台刊印其父的著作《正气研斋江移》及《百哀诗》。(见吴增撰《清故徵君顽陀
综上所述,族谱资料所提供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自古属中华,台湾同胞是我们骨肉兄弟。从古至今,海峡两岸的泉台血缘关系是如此之深厚,其历史之悠久,一脉相传,传承不竭,从来也没停止过。如果从泉州人移居台湾居住分布地点之广来看,更是令人瞩目。据《闽台关系资料选编》载,从泉州的七十余部族谱记载族人移台居住或卒葬地点看,即有数百个之多,它能为我们了解泉州各族姓移台居住分布地点和为台胞回大陆寻根,提供可靠的依据。
附:部分泉州族谱中泉人移台分布地点表
族 姓 名 称
|
主 要 分 布 地 点
|
晋江锦江林姓五房
|
淡水、沪尾、艋舺、鹿港、彰化、西螺、竹堑
|
晋江莲埭东间林姓
|
淡水(八里岔、径口厝、八支兰、不岑庄)、沪尾、艋舺、台北、基隆、鹿港、彰化、笨港、布袋澳、南路、台湾府、凤山、苏澳
|
晋江石壁玉山林姓
|
台北(大平顶、新庄)、大稻埕、艋舺、沪尾、淡水(上南辕麻埔、埤心庄、基隆蚵壳庄、鹿港、笨港、彰化、甲子兰、东港、台湾府、承天府、下淡水(西里、阿里港、新园、阿公店)、盐水港布街
|
晋江新市武城曾姓
|
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竹堑、彰化、淡水、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
晋江深沪山头穆姓
|
彰化、淡水番柳、南路阿公店
|
晋江永宁鳌西林姓
|
鹿港、彰化、大甲、西螺、凤山
|
晋江东石蔡姓长房三延科派
|
布袋嘴庄、东港、南路竹仔港汕岸顶、布大瑞庄、鹿港、大甲
|
晋江东石蔡姓长房三惟谅派
|
布袋嘴庄、东港、嘉义佳里保佳里庄,涂髻、笨港、杯仔脚、台湾湖外近汕
|
晋江东石玉塘吴姓三房
|
箔仔庄、彰华、东石寮对面纲寮、大康榔
|
晋江东石郭岑郭姓
|
郭岑寮、南线、凤山县山庄、凤山庄康榔林、淡防厅六分仔庄、盐水港、中港、承天府、台甲营盘口
|
晋江东石丁姓
|
后镇庄、嘉义城、盐水港、东石寮、九块厝溪
|
晋江安海颜姓
|
台湾府、彰化、凤山、北路(八里分、佳兴里)、阿里港、笨港、洲仔尾、承天府、澎湖、金门
|
晋江衙口施姓
|
台湾县、承天府、台湾府(均台南)、凤山县、鹿港
|
晋江衙口粘姓
|
麝港、小摆水、彰化粘厝庄
|
晋江畲店曾姓
|
咬狗竹庄、盐水港
|
晋江林口柯姓
|
台北县林口村
|
泉州龙筍曾姓
|
彰化城内、府城、
|
泉州梧山苏姓
|
艋舺、北路、恒春城、嘉义、北港、台南、台湾村
|
泉州燕支苏姓
|
鹿港、竹堑、艋舺街、
|
泉州梧山苏姓
|
北路、恒春城、嘉义、北港、台南、台湾府
|
泉州临海黄姓
|
基隆、淡水、鹿港、金巴里孤寮
|
泉州乌屿董姓
|
金门、承天府、台湾府
|
泉州薛姓
|
凤山、东港街
|
南安石井双溪李姓
|
南路(七老爷庄、海线顶)、北路(赤山五甲)、凤山县中庄、竹仔脚、澎湖
|
惠安崇武文献黄姓
|
台湾赤山后
|
南安蓬岛郭姓
|
彰化、淡水、鹿港、苗栗苑里庄猫孟
|
安溪参内二房黄姓
|
上淡水(溪洲柏仔林、妈祖宫边、深坑仔、蛇舌湖、狗咬坑、内山柏梅岭、树梅岭、磨石坑向天湖)、下淡水、南路、台湾府大铳街、盐水港(妈祖宫五街、布街)台北、台东
|
安溪儒林林姓
|
上淡水(龟吞山、新庄)、艋舺渡头、下淡水杉寮街
|
德化侯卿赖姓
|
彰化院务三佳春
|
正是族谱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翔实宝贵的资料,使我们看到这种源远流长的浓厚的血缘关系,从古至今都从没中断过,海峡深确实也难比泉台血缘关系之深!
二、闽南族群的形成。聚族而居,与泉州习俗相同
泉台血缘关系非常密切,绵远悠长,台湾80%的同胞祖籍来自闽南。闽南族群迁台历史悠久,移民是台湾闽南族群形成的前提。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远古时期两岸的交往就已经开始。大陆汉族移迁台湾则从唐朝就开始了。明末曾游历台湾的普佗山僧人华佑说,他在台东的里刘(即里脑,今宜兰县东山乡补城村)见过唐碑,上书“开元”二字,分明可辨。宋元时期,泉州港兴起,海外贸易兴盛,汉人东渡台湾条件更便利了。宋时澎湖已有汉人居住。南宋时期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派驻军队,“造屋二百间,遗将分屯”。元时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当时的“泉人”已在那里聚居,“煮海为盐,酿秫为酒”,“工商兴贩,以乐其利”。明末,颜思齐、郑芝龙在台湾有据点,召集漳泉移民屯垦,人数多达几千人。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从大陆带去了万多官兵眷属,加上清政府实行迁界,沿海居民纷纷渡台避难,台湾汉族人口增加到12万人。大陆汉人渡往台湾从唐宋时期开始,至明末逐渐进入高潮,清领台湾后达到鼎盛阶段。清朝统治期间是大陆汉人渡往台湾最重要的时期。至清朝末年,台湾全岛人口估计已在300万人以上。闽南人族群也正是在清领台湾后逐渐形成的。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共同生活的地区。在台湾社会中人口族群结构中有号称所谓“四大族群”:即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和外省人族群。其形成是有历史渊源之所在的,它是在以各族群来台的先后及所载负的各自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共同的记忆与经验等为基础,在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中,因各自政治经济利益与文化信仰的表达与冲突等问题,而萌发族群意识,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强化,进而形成各族群。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错综复杂的。
闽南人(在台湾又称福佬人)族群,他们的祖辈是来自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等地。连横说:泉漳人为最早的福建向台湾的移民。(见:《台湾通志》、连横著)《福建通志》载:“中土人士之入台湾,自海盗颜思齐始。”闽南人大量移台则在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之后。由于福建地僻,人多地少,在宋南迁之后,人口已达饱和,因此向外延伸,寻求发展成为闽南人传统,反映了闽南人的重利价值观,冒险性格和开放融合的精神。由于福建与台湾比邻的地理位置及时逾200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了台湾汉族移民以福建闽南人居多的特殊状态。因此,福建与台湾的关系特别密切,而闽南则首当其冲,福佬人(闽南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0%,是台湾的第一大族群。使闽南与台湾之关系更为密切。闽南人族群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与台湾这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完全分不开,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因素的催化下才能完成的。因闽南人中泉州人较漳州人早来台。据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称:“清代台湾民间的三大势力是漳州人、泉州人和客家人(或称粤民)。其中随郑成功来台者大多是泉州人,随施琅征台者大多为漳州人。泉州人与漳州人谁先谁后来台,可从泉州人与漳州人移民台湾居住与垦殖地区的分布得到旁证。泉漳移民虽都比晚来的粤东移民。占据条件较好的海滨和平原,但泉州人多在海口,而漳州人多靠近内山。”起先是聚族而居,这和移民在大陆家乡泉州闽南习俗相同,泉州人都是聚族而居,各姓族人聚居一起,形成宗族文化。有宗祠,每年祭祀祖先,修撰族谱的习惯。后来,因为相对弱势族群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利境况,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亦即各种政治、经济或社会条件的刺激下,才会形成族群意识凝聚与族群的形成。这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但是,闽南人族群的形成,则是与聚族而居的家乡习俗相通而分不开的。
三、唐山渊源——中华血缘向心力是无限的
唐山渊源,唐山情怀,千百年来形成的血缘向心力、文化心态、文化亲缘,其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破坏的。这一点,从族谱资料研究台湾居民的大陆祖籍与姓氏构成,对于我们了解海峡两岸同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族谱及移民史研究中,我们发现,自明末以来迄至20世纪中叶,大陆向台湾移民从未间断过,就是在1985~1945年这50年日据时代仍有大陆人迁台。日据初期迁台8000多人,而在20世纪30年代迁台有近6万多人,以闽北福州、江西人为多。这与谱牒研究的统计情况相符。谱牒可说是传统乡土文化与家庭伦理的一种有着与祠堂有同样意义的永久载体和聚集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谱牒这种特殊血缘文献,传统的姓氏与家庭伦理制度就不存在。
中国有6000多个姓氏,而在中国台湾地区有1728个姓氏,是中国各省区姓氏最多的地区。在台湾姓氏中,大约有八分之一的姓氏有谱牒流传于世,或者可以说就是这八分之一的姓氏形成了血缘族群。谱牒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当一个姓氏与家庭在编修谱牒时,便可以肯定这个姓氏家庭的血统观念或家庭伦理在该族的存在,并仍然影响着其族人的生活。谱牒是家族活动的综合文献记载,编修族谱的活动反映了姓氏家族的以血缘文化为中心的运转,以及相应活动的情况。它证明姓氏家庭血缘文化向心性、传统的姓氏家宗族伦理结构及其影响仍然存在。如艋舺、清水镇祖籍晋江的黄氏聚落等,反映出台湾乡村社会的姓氏家庭居住状况的血缘聚向,其“小聚居大杂居”形成则为姓氏家庭制度的延传,提供了社会物质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大陆向台移民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由闽粤两地向台移居,并高度集中在闽粤两地的一些县区的姓氏与家庭,他们大批地联宗结袂地迁台,到台后又因人多势众而以单姓或同籍多姓而共同开发新家园,在短期内形成以姓氏家庭聚居村落,形成“小祖家”式的聚落形态,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样,因而能在最大的限度上保留延用祖籍地文化风俗,包括方言、建筑、宗教、宗族制度等。同时因大批移民在相对短期内涌入台湾,不同姓氏与家庭的移民,各自都能自成一族一村,其利益矛盾,旧有祖籍地累见的姓氏宗族的种种斗争必然再现,所以聚姓宗族而居又势成必然。
迁台后,以姓氏血缘为单位重建村落与整套的传统姓氏血缘文化,促使台湾地方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以最大可能重复了大陆的母文化传统。大陆向台移民相对集中于明末至清代初中期的两百余年中,所以台湾地区的中华文化具有在相对短的时空中能够快速形成的特点。因为族群血缘与闽粤两地特别亲近,因而形成了完整的以血缘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所以台湾地方文化与大陆母文化难以分割,彼此亲近,同轴运转,永远难以分离。
福建是台胞最大祖籍地,而闽南的泉州、漳州以及闽西龙岩这三角边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历史上向台移民高度集中于这个地域的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区的事实,必然导致台湾社会的开发形成必须带着极其浓厚的祖籍文化色彩。这种浓厚的地缘血缘关系充分显示出唐山渊源的文化传统。正是这样,请看数百年来,有的父子、兄弟、夫妻、同携家眷迁台;有的全家或同族同时兄弟父老一齐迁台,但是他们永远都忘不了唐山渊源,都永远怀着唐山情怀,因为中华血缘的向心力是无限的。
四、寻根竭祖——两岸血缘相连的历史见证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是中原汉族移民南迁定居闽粤之后再度移民台湾而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社会。随同移民携带延播至台湾的汉民族文化,始终带有浓厚的闽粤文化——尤其是闽文化的地域特征。因此闽南文化对台湾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闽台共同文化亲缘形成的重要基础。一湾浅浅的海峡,时空斗转星移,曾隔开两岸多少血脉同枝的宗亲失去音信往来。开放改革以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真是络绎不绝。木本水源,亲情长在。身居异地,念乡情切。这正是两岸血缘关系的历史见证,无论是个人或者组团回乡寻根认祖、祭祖,或是回乡续修族谱,翻修宗祠;都是为深怀故土之情,饮水思源而来。而开展这些活动都成了两岸交流的纽带,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骨肉亲情确实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已有不少台胞通过族谱资料查阅,实现查找多年失散或失去联系的族祖亲或祖籍地,这在近年来已是司空见惯。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此类活动不断增多。如2008年清明节期间,福建海峡都市报曾联手《台湾源流》杂志,搭建“两岸亲人寻呼台”,为大陆乡亲寻找失散的台湾亲人,也为台胞在大陆寻根认祖服务。这项创举为两岸同胞寻亲、寻根做了件大好事。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已现使许多同胞寻到了亲人,寻到了根脉。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两岸同胞的寻亲寻根作努力做贡献。如近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曾在台湾举办族谱展览,积极为台胞寻根提供方便。又如,今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了有600余部2000多册泉台渊源关系族谱的展览。在所展出的族谱中,共涉及到泉州迁台姓氏94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各姓氏先人从中原衣冠南渡入闽渡台的情形。这是泉州一次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两岸族谱展示交流活动。这次活动中,有《青阳蔡氏族谱》记载着该族清代迁台数百人的情况。而安溪长坑的《清溪玉湖王氏族谱》,则记载了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先祖迁台的历史。这次谱展为促进两岸族谱对接,开展宗亲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
还有泉州市图书馆、晋江市图书馆等单位都致力于收藏族谱的工作,现各已收藏有数百种数千册泉州各姓氏族谱,并且为台胞开展寻根咨询服务工作。这些族谱资料在为台胞寻根寻亲的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帮手。晋江市“晋江谱牒研究会”还经常接待或承担为台胞寻根认祖帮忙的查找服务工作,为台胞寻根做了不少贡献。今年8月,该研究会还组团到金门举办了“晋金族谱联展”活动,为不少金门同胞提供了服务。所有这些利用族谱为台胞寻根认祖服务的活动,将会不断地增进台湾同胞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我们应当利用谱牒资料及其开展研究活动来更好地为台湾同胞服务,进而增强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努力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推动者,为我省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多做工作,并且努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庄为玑、王连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2、《台湾源流》杂志,台湾台北《台湾源流》编辑部编;
3、《晋江谱牒研究》杂志,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编。
● 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回归庄分会(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